保罗尼翰 (1882 – 1971 )羊胎素活细胞之父保罗尼翰教授于1882年出生在瑞士伯尔尼的一个医学世家,父亲是一位非常有名望的外科医生,尼翰教授早年学习神学,而后转修医学并得到当时许多杰出医学家的帮助。作为战地医生,他亲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战后他开始潜心研究内分泌学,专注于腺体移植。
1931年,尼翰教授首次通过注射的方式将小羊的甲状旁腺细胞应用于一位在手术中甲状旁腺受损的临危病人并成功地挽救了其生命,这项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发现为人类日后在生物医学和抗衰老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1937年,在伟大的神经外科学家和神经内分泌学专家库欣的激励下,尼翰教授第一次将活细胞疗法应用到大脑细胞。
1948年,尼翰教授又将活细胞疗法扩展应用到肝脏、胰腺、肾脏、心脏、十二指肠、胸腺和脾脏。
1949年,尼翰教授和瑞士雀巢公司的科学家共同协作,首次研制出冻干活细胞进行细胞活化治疗。
1953年,尼翰教授正式发布羊胎素活细胞疗法,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被誉为“活细胞之父”。
1953年,尼翰教授亲自用羊胎素活细胞疗法为病重的罗马教皇十二世进行治疗并使其恢复了健康。
1955年,罗马教皇十二世为了表彰尼翰教授在医学领域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特授封他为“梵蒂冈科学院院士”。
| |